首页 > 戒烟资讯 > 吸烟资讯

身份认同与吸烟行为

身份认同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该理论认为,形成身份认同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认同感的缺失会让个体感到心理痛苦或焦虑,正如当我们找不到“我是谁”的答案时总会感觉焦虑不已。所以,个体总是做出与自我身份一致的行为,以保持自我身份的一致性,维持认同感。基于对身..


身份认同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该理论认为,形成身份认同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认同感的缺失会让个体感到心理痛苦或焦虑,正如当我们找不到“我是谁”的答案时总会感觉焦虑不已。所以,个体总是做出与自我身份一致的行为,以保持自我身份的一致性,维持认同感。基于对身份的认同,个体会依据自己的身份认同设置行为“规则”,指定与认同身份相关的行为,并确定该做与身份相关的行为,不该做与身份相反的行为。比如,吸烟身份认同会驱使个体去吸烟,而遏制戒烟的行为。形成吸烟身份认同的个体就会在身份的“规则”驱使下持续吸烟。所以,吸烟身份认同与吸烟行为有紧密联系。同时,吸烟身份认同的发展与戒烟行为也有很大的关系。

身份认同与吸烟行为

吸烟身份认同影响戒烟行为

根据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戒烟”受到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吸烟”,是“吸烟”的2.77倍,这说明大众对戒烟需求愈发高涨。然而,成功地彻底戒烟却是很不易达到的目标。2015年显示仅有0.6%的戒烟者可以坚持90天以上不吸烟。心理学家认为,戒断者从成瘾身份认同转变为非成瘾身份认同,标志着彻底的戒断。具体到吸烟行为,就是从吸烟身份认同向非吸烟身份认同的转变,即从“我是个吸烟的人”到“我是个不吸烟的人”。

实现这一身份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据研究统计,在吸烟者中,虽然之前有很长吸烟史的个体在戒断初期还会认为自己是个吸烟者,但大部分人会在戒烟后由吸烟身份认同转变为非吸烟身份认同,即认为我不是一个吸烟者。在转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新的身份,如“勉强的非吸烟者”和“不吸烟的吸烟者”身份。伊尔迪科(Ildiko)对非吸烟身份认同的研究证明,戒烟后有80%的个体认为自己是非吸烟者,实现了自我转换,且年龄小和戒断时间长的个体更可能报告非吸烟身份认同。

吸烟身份认同和非吸烟身份认同都对戒烟行为有很大影响。戒烟者的吸烟身份认同与最长戒烟时间、最近一次戒烟时长显著负相关,即吸烟身份认同越强,可持续戒烟时间越短,最近一次戒烟的时长也越短。同时,非吸烟身份认同也可以显著预测4个月后的戒烟行为,非吸烟身份认同越强的个体4个月后越有可能参与戒烟行动。有研究也证明,戒烟者的吸烟身份认同和非吸烟身份认同都能显著预测之后的戒烟行为,并进一步说明戒烟者的吸烟身份认同对戒烟行为的预测性比非吸烟身份认同更强。也就是说,个体是否真的会去戒烟更多取决于其吸烟身份认同的强弱,吸烟身份认同越弱,之后去戒烟的可能性越大。然而,对戒烟意图的预测却与戒烟行为有所不同。

研究发现,戒烟身份认同可预测4个月后的戒烟意图,而吸烟身份认同却没有同样的作用。也就是说,个体是否打算戒烟是由戒烟身份认同驱使的,与吸烟身份认同无关。而在戒烟过程中,非吸烟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复吸状况也有很大的关系。没有形成坚定的非吸烟身份的人即使在戒烟过程中也会对未来不复吸没有信心,且戒断后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非吸烟者的个体比依旧认为自己是吸烟者的个体在中等时期内(3个月)更不容易复吸。综上可见,形成非吸烟身份认同的个体更可能有戒烟的想法,在此后的戒烟中也更不容易复吸;而吸烟身份认同的减弱才是真正决定个体实施戒烟行动的关键因素。所以,吸烟身份认同与非吸烟身份认同都对香烟的戒断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吸烟身份认同对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和戒烟行为都有影响,而吸烟动机会影响吸烟身份认同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未来研究则需进一步关注从吸烟身份认同到非吸烟身份认同的转变过程,探索能促进这一转变的因素,从而探索出有助于实现吸烟身份转变的干预手段,帮助戒烟者更好、更有效地彻底戒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发布者:实习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eyan110.com/xiyanzixun/3093.html